,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isis/叙事diesis的着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18世纪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後,对叙事尤其是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的内容到的形式,再到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如李斯特thoas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gibn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後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ja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forster和马克·肖尔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叙事学理论/11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着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後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x的理论构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文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x,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辞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t和语式三个文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尝试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