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x而不是具t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尝试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cha0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s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b0的“新贵”。
热奈特x1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文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文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罗兰巴特/12
罗兰巴特早期叙事学思想主要t现在他的经典文本《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文中对叙事文学作品从三个层次作了分析。
其次是行动级,它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
五月风cha0后,罗兰巴特转向后结构主义。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他的叙事学观点着作是《s/z》。罗兰巴特把巴尔扎克《萨拉辛》拆分成561条“义素”,然后用五种代码对其进行分类。导入x代码,阐释x代码,文化姓代码,语义x代码和象征x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