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味了这句话后,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丫头:“你是说……?”
土狗同学将杨默的手刀一偏,得意洋洋地说道:“没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杨大科长放句话,外加严总和孙经理他们帮忙着说动说动,这个三千亩食用玫瑰种植基地项目,压根底就不需要那1300万,也照样能够启动起来。”
“怎么可能!?”
听懂了土狗同学言下之意的杨默,下意识地叫了起来。
“怎么不可能?”
土狗同学一脸的鄙夷:“亏得你也是从村里面出来的人,难道忘了以前,只要镇上一招呼,村里的各家各户的大闺女和婶婶,都带着自家的缝纫机和小板凳跑到镇上那个除了房子啥都没有的工厂里去缝衣服的光景了?”
“咱这些庄稼人,实诚的很,只要信得过你,你又真的是为他们好;但凡一声招呼,别说将自己的菜地刨平种玫瑰了,就算你把人家的房子平了建厂,他们也没有二话!”
土狗同学的这番话勾起了杨默几乎被遗忘的记忆。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许多实质上是生产大队的乡镇企业就是这么运转起来的。
村里件的老老少少,会自己带着生产工具和桌椅板凳,甚至自己带着午饭去指定的工厂里做活,然后赚取相应的工分和报酬,其余的,不要求一丝一毫。
这在外国人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除去华夏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工厂,能以这样低的人力成本,甚至连大部分的生产成本都不需要支付地运转起来。
事实上,正是凭借着如此低的综合成本,乡镇企业才会在七八十年代的初期硬生生杀出一番名堂,甚至就连官方学者都无法否认乡镇企业在这段时间的重要贡献。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老百姓对于那些厂长越来越不信任,对于这种组织生产的模式也越来越不上心,最终这种组织生产的模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百姓们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大部分厂长不值当他们这心甘情愿地付出。
然而在钻探公司+夏留通销社的体系下,这个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扭转。
此时的老百姓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家都不是傻子,别人对他们怎么样,他们分的出来。
虽然钻探公司素来以任性闻名,但对于那一百个村子,的确算得上掏心掏肺;在有了真实案例作为参考,外加夏留通销社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