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做过类似的变形操作。
这或许与当时的宏观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毕竟在八十年代,资金永远是企业最稀缺也最难获取的资源,因此从民间想办法便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选择——只不过从千禧年以后,国家对于民间集资的忍耐心越来越差,甚至几乎将其与fei法集资画上了等号,在越来越大的打击力度下,以合会为基础框架的种种资金运转模式,逐渐消失在了大家视线里。
………………
而“抬会”,
则是一种借着经济互助的名义,大肆敛财的庞氏骗局模式——其运作模式跟后世曾经满大街面向普通人群的“仙人掌项目”、“经济林项目”、“芦荟项目”几乎没有两样。
有意思的是……
提到“抬会模式”的出现,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qi峰
正是因为这位温州木匠充分发挥了国人的聪慧材质,庞氏骗局这种舶来品才会在八十年代中期无师自通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大约在1985年,这位由于收入不高,一直琢磨着如何才能快速致富的27岁木匠,终于琢磨出了外表披着合会的外壳,实则在玩击鼓传花的“合会模式”,并且开始自任会主,大肆发展会员。
不得不说,中国向来不缺“聪明人”。
虽然李木匠当时连募资的项目都没想好,但这不妨碍他洞悉人性的弱点——既然没那个本事去想一个经得住推敲和调查的投资项目,那就干脆别想了,装装神秘,然后赤裸裸地以厚利益相诱呗!
而他给出来的利息高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在初期,有人拿了9000元找他入会,第二个月连本带利拿回了元——这种资金回报率估计巴菲特看了都得哭晕在厕所。
如此两三次后,人们对于致富的渴望被瞬间引爆,找他入会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哭着喊着也要把钱拿给他;
短短一年时间,李木匠非法募集的资金竟然高达4000万以上——要知道,那可是1985年,市面上流通货币的最大面额也才10元而已,四千万足够堆满整整两间房子!
如果以评价购买力来计算,这一屋子的钱,差不多等同于后世的五十多亿!
当然,李木匠的这场闹剧很快就收场了,仅仅一年之后,这颗巨大的雷就爆了,而由于巨大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起事件立马登上了华夏日报,并在各大主流报纸上活跃了半年之久不说,更是直接推动了相关法律的出台。
这章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