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觉得意外,便脱口而出,问道:
“老爷,你可是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闻言,黄昊却是笑而不答,心想:要是将这道“难题”的答案说给李四听,从而达到装逼的目的,那这逼不装也罢。
于是,黄昊接着便谦虚地摇了摇头,随后才问道:
“那我父皇是怎么应对,印听澜的刁难的?”
见老爷不回答自己的问题,李四也没有多想,便立即回答道:
“陛下当然是让群臣想办法,然而只有工部的李尚书,先是提出了‘会不会是称量工具有误’这个可能,说是在云汀国时,是不是用了云汀国的称量工具。”
“然而,这个可能立马就被印听澜否决了,说是一开始他们也是这么以为的,只是后来换成一样的称量工具后,还是一样的‘缺斤少两’。”
“最后,李尚书又提出,货物经海运输,海边湿气重,秤绳容易受潮,可能会导致称量的结果不准确。”
听到这,黄昊却是不禁摇了摇头。
因为从实际称重逻辑来看,秤绳受潮并不会导致称重结果变少,反而可能会让读数偏多。
其中原理很简单:杆秤的称重逻辑是“秤砣重量×力臂 = 货物重量×力臂”。
秤绳挂着秤砣,若秤绳受潮变重,那便相当于是在“秤砣一侧”额外增加了重量。
为了平衡,秤杆会向秤砣侧倾斜,需要把秤砣往秤尾(力臂更长的方向)挪,才能平衡,此时读数就会比实际重量更大。
而李巧真身为工部尚书,有如此判断也不是因为他笨,而是由他的身份特性使然。
其身份特性让他对一些“工具损耗”、“环境影响量具”的情况,极为敏感,比如修河时会考虑木料受潮变形。
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秤绳受潮影响称重”。
见自家老爷光是摇头,也不说话,李四便识趣地继续说道:
“这次印听澜在听完李尚书提出的可能后,却是愣了片刻,才出声否决。”
“说是必定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们也曾将货物,从云汀国原封不动地运回大姜国,再用之前的称量工具复称,却发现货物并没有‘缺斤少两’。”
听到这,黄昊却是心生疑惑,心想:原来这个印听澜也不知道,秤绳受潮会导致读数偏大。
不过很快,黄昊便想明白了其中道理,印听澜应该也和李巧真一样,只知道秤绳受潮会影响称量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