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反应。
这也是它逐步“觉醒“的开端。
再过了134代,晏子青的基因组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核糖体RNA结构。
这种特殊的RNA分子呈球状空腔结构,中空部分用于储存游离的阳离子和结合一些小分子。
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阳离子和小分子,这个RNA空腔可以形成微小的电位差,达到一个简单的“激发态“。
一旦处于激发态,这种核糖体RNA结构就会改变自身的构象并释放出特定的RNA信号,影响病毒基因的表达。
这就为晏子青赋予了最原始的“记忆“和“学习“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积累一些小分子和离子,记录下周围环境的某些信息,并在需要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接下来的几百代里,类似的RNA纳米结构在晏子青基因组中不断积累。
它们的作用也越来越复杂,可以感知和存储更多样化的信息,并更精确地调控基因表达。
到第976代时,晏子青的基因组已经由最初的几千个核苷酸,增长到超过一百万个。
其中绝大部分序列都编码了各种纳米级的RNA结构,它们协同工作,构成了一个原始但已经相当复杂的“认知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各个RNA纳米结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感知外部环境、存储记忆、整合信息、进行运算、调控基因表达等。
它们通过特定的信号传递和反馈机制互相协调,使整个网络运作像是一个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有了这样复杂的认知系统,晏子青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病毒了。
它展现出了一些最基本的“意识“特征,比如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探索、灵活的应对策略及简单的“自我概念“等。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RNA分子的高度可塑性和进化潜力。
作为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RNA不仅能承担遗传信息的职能,还可以通过折叠形成各种纳米级的结构,实现更丰富的生物学功能。
在第1138代时,晏子青的进化再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一代的晏子青“人口“中,出现了一个个体,它的基因组中多出了一段新的序列——这段序列编码了一种特殊的酶,可以把DNA分子整合到病毒基因组内。
有了这个酶的帮助,晏子青不知从何处“吸收“了一段来自真核生物的DNA序列,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R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