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以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上的几个关键穴位。这些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暖气管道,一通按摩或者针灸,暖洋洋的气流就在体内循环起来,寒冷自然就被赶跑啦!想象一下,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装上了自动调节温度的“智能空调”,是不是既科学又温馨?
接下来,咱们聊聊脉象。如果你那疟疾的脉象跳得跟鼓点似的,又满又大还急,老中医就会拿出他的“大杀器”——针灸背部的俞穴。这俞穴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排水口”,用中等大小的针,沿着脊柱两侧,每个俞穴都来那么一下,根据你是胖是瘦调整深度,嗖嗖几针下去,淤血排出,那叫一个畅快淋漓!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深度清洁,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但如果你脉象虽小却实,还急得跟啥似的,老中医就会说:“这次咱们换个方式,来个‘小火慢炖’。”他会选择你小腿内侧的“太溪穴”(古时的少阴经穴位)进行艾灸,再在你手指尖的“井穴”上轻轻一点,用针刺放血。这艾灸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个小火炉,温暖而持久;而那井穴放血,则像是打开了身体的小小水龙头,把不好的东西统统放出去。双管齐下,效果杠杠的!
不过啊,如果脉象变得缓大而虚,老中医就会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这时候,咱们得温柔点,用药膳慢慢调理了。”针灸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得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来。就像做菜一样,火候、食材都得恰到好处,才能炖出一锅好汤,对吧?
古时候的人对付疟疾,那可是有一套独特的“时间艺术”。你知道啥是疟疾吗?就是那种忽冷忽热,感觉身体被无形之手调成了“自动切换冷暖空调”模式的病。那时候没有咱们现在的青蒿素,但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治疗疟疾得掐准时机,就像等待一场重要的约会,迟到可就不美了。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这句话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治疗疟疾,得在它刚开始发作,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内动手,这时候效果最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窗,嘿,那就得等下次了,跟错过末班车似的,心里那个懊悔啊!
那万一这时候找不到药怎么办呢?别急,古人还有妙招:“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听起来有点血腥,但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放血疗法”的雏形。想象一下,古时候的医生,手拿银针,眼神专注,对着患者的十根手指头轻轻一扎,几滴黑红的血液缓缓流出,那感觉,就像是给身体来了一次小小的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