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难度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消渴病,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糖尿病吧,它的脉象虚实又怎么判断病情呢?”
岐伯大师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消渴病啊,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脉象实而有力,虽然病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只要正气尚存,咱们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法,还是有可能控制病情,甚至逐步改善的,这就叫‘脉实大,病久可治’。可要是脉象变得悬细而坚硬,那就说明正气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病情已经深入骨髓,治疗起来就难上加难了,这时候就算咱们再怎么努力,也可能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挽回,所以叫‘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黄帝又开始发问了,这问题还挺深奥的:“形啊、骨啊、脉啊、筋啊,这些个‘度’到底怎么拿捏得准呢?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黄帝接着说:“你们知道吗?这治病啊,得跟着四季的脚步走。春天嘛,就得赶紧疏通经络,让身体里的‘小河流’顺畅起来;夏天呢,得重点关照那些经络上的‘小驿站’——经俞穴,给它们来个清凉SPA;到了秋天,得注意六腑的保养,就像给家里的厨房大扫除一样;冬天呢,就得关门闭户,少动针石,不是说冬天就不能扎针了哈,是得看情况,毕竟咱不是开冰库的嘛。说到这少针石,可不是说遇到痈疽那种急症也得憋着,那玩意儿来得猛,去得也得快,该扎还得扎,不能含糊!”
“比如说,有人突然长了个痈,摸不着北,按哪儿都不对劲,时好时坏,这时候就得找手太阳经旁边的三个穴位,还有脖子边上的缨脉,各来两下。要是腋下那旮旯热得跟火炉似的,那就得扎扎足少阳经,五针下去,要是热还不退,再扎手心主三针,手太阴经上那些大骨头聚会的地方也来三针,保证他凉快得跟吃了冰棍似的。”
“再来说说那些突发的疼痛,筋啊肉啊的,疼得你分不清东南西北,还直冒冷汗,感觉身体被掏空,这时候就得在经俞穴上下功夫,一针一线地给它缝补回来。”
“还有啊,有人肚子突然鼓得像怀孕,按都按不下去,这时候别慌,找手太阳经上的胃之募穴,一针见效。再瞧瞧少阴俞,就在脊椎旁边三寸远,左右各来五针,用那圆溜溜的利针,保证他肚子里的‘气球’慢慢就瘪了。”
“说到霍乱,那可是急症中的战斗机,得赶紧在俞穴旁边扎五针,足阳明经和上边的穴位也来三针,跟时间赛跑,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