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所谓的官话雅言呢?也是有的,奥秘就在于一部叫【集韵】的字典。
一般来说,首都在哪儿,哪儿话就算是官话,但官话也是一种方言,大明的官话如今就是南京话。可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你也别指望一个广东人能听懂南京话。
所以官话并不普及。
真正能让大家相互沟通的,其实是读书人的话。
读书人的话,就是根据【集韵】来的。
经常写诗词的书友都知道,写诗是需要押韵的,但有些韵似乎怪怪的。
比如天涯的涯要读“癌”音;斜要读“霞”音,行走的行要读“横”音等等,因为在韵书里,就是这么规定的。
这个规定是千年不变的,可能在一些方言里,如今还能听到某些字的古音。
除此之外,还有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等读音,抑扬顿挫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读书人对于押韵这件事,看得比天大,这就是人家能张口成诗的原因。
宋朝有个书生,科考时就搞错了一个字的韵,结果直接被判了不及格,名落孙山。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也。
所以读书人认字,是完全根据韵书的标准读音来的,这样大家到朝中为官,就没有因为方言而语言不通的烦恼,也是鉴别你是不是文化人的标志。
后世民国时期有人复原过古代韵书的读音,并且作了录音。发音非常像后世的浙江、福建及广东的方言,但是字音咬的很准,只要语速不是特别快,基本都是能听懂的。
此时的塞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