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能成为封疆大吏呢?
但话说回来,他认识刘学勤也有十几年了,又是大明进士,又比较年轻,今年才四十四岁,资历各方面都够了。
随着政务班子开始运转,青城山的塞音道场也重新开坛了。
鉴于国内人口大增,刘学勤宣布,以后道场规模扩大一倍,即从之前的一千人增加到两千。
在开坛之日,刘学勤还新收了一百名记名弟子。
这些弟子大多都是四川商人,也有几个开明绅士,愿意弃儒从塞的。
甘肃的工业已经形成集群,很多产业都存在上下游关系。
比如音迅车行,其基础是种植规模已超十二万亩的胶菊种植园,而回力制衣的胶鞋,金县兵工厂的飞艇,甚至斯达康药业生产的计生用品等,都依赖音迅的橡胶工厂。
单独要迁某个工厂来四川,不是办不到,但肯定会造成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所以刘学勤干脆另起炉灶,要在四川推行商业化,商人自然还是主力。
此前大明商人是非常向往塞区的经商环境的,大多数商人都把塞音老仙视为知己和代言人,所以刘学勤抛个媚眼,一大群本地商人上赶着递帖子。
现在的刘学勤可是一国之主,成为其弟子,那就是天子门生!
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做老仙记名弟子的,经过传经堂审核、筛选,最后才确定了拜师的名单。
有成都的丝绸商人,自贡的盐商,蒲江的铁厂主,重庆的煤老板,还有从事水陆运输的商人等,有一部分都是很早之前就与塞区搭上线的。
比如当初塞音教从江西采办钨矿石,就是走的嘉陵江青龙帮的路子,如今青龙帮帮主刁有光摇身一变,拜在老仙门下,开始转型做起正经生意。
内阁,首辅杨寓说道:
“经过几个月摸底,咱们四川省有耕地近五千万亩,比之前大了近十倍,且水田占比达到六成。若引进塞区的高产作物加以推广,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化肥等,我国人口虽增加三倍,但粮食出产完全能够自给,并且未来可以向大明出口。”
“我们在未来三年内,首要任务是保农,其中保证口粮是不容动摇的红线!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可以谈促进人口增长,没有人口,何谈工业化发展?”
“过去我们用了十年时间,将塞区的人口从十来万盘弄到百万之数,如今国土面积广大了,应该养活更多的人口才是,未来五年,我们要将国民人口翻一番,达到千万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