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境内,以后再想跨界扩张,就又得费一番手脚。
除了封地的缩水之外,曹操在魏公的宗庙礼制方面,也做了极大的限缩——历史上,曹操可是在封公爵这一阶段,就直接加了九锡的。
这也是当年王莽篡汉前的标准配套操作。王莽在篡汉前并没有被封过王爵,他只是被封为安汉公,随后又加为“宰衡”,最后篡汉前的身份是“摄皇帝”,然后就篡汉了。
所以在建安年间的人看来,要想篡汉,封王也并不是必经的途径,只要封了公爵,加了九锡,就已经满足了王莽的先决条件。
注:王莽跳过了封王这一步,但是他当上“宰衡”后,西汉朝廷就议定礼法,确认“宰衡”的尊贵程度,位在诸王之上。所以王莽也不可能再回去纡尊降贵当王了。
而如今,因为曹操的地位并不如原本历史上那么稳固,在封公爵的同时,“加九锡”这项礼遇,也被迫被曹操坚决辞让。
最终,曹操只接受了刘协允许他为曹家祖先立庙、在魏郡邺城奉祀的待遇。
同时把九锡中、祭祀曹家宗庙所要用到的四项礼器,乐悬、朱户、虎贲、秬鬯,给单独挑出来接受了。
也就是说,曹家宗庙里挂的编钟编磬这些乐器,是跟皇帝规格一样的。
宗庙的大门颜色规格、祭祀的鼎簋容器和里面装的食物酒水、看守宗庙的卫队装备,也都跟皇帝一样。
而其他五项给曹操本人自用的,如天子标准的车马、服饰、斧钺、弓矢、纳陛,曹操都没有用。
注:“纳陛”这项待遇,就是指允许臣下入宫的时候,走专供皇帝走的那条道。
这样的取舍标准,也算是既沾了好处,又能最大限度消弭天下之谤。
别人说起来,曹操也能反驳:他可以亏了自己,皇帝给他本人的礼遇,他全部不要。但皇帝给他祖宗的礼遇,他不能代替先人辞让,这也是孝道的表现。
这让既擦了边,又能有回旋的余地。说起来是只蹭蹭,没有进去,但蹭着蹭着哪天一个不留神就能再多捞一点。
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在七月底之前,匆匆完成了运作。
曹操的所作所为,当然也导致了许都朝廷里,有很多人不满。不过反对的声音,肯定需要时间去串联,去酝酿,不可能立刻冒头。
而这些消息,最终在八月份,也陆续传到了荆州南部,传到了刘备控制区。
刘备在听说这些始末后,自然也是非常愤慨。多次在公开场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