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大惊,忙问群臣意见。
但这天的朝会,有很多人似乎提前得了消息,因故没来。
包括刚刚升任少傅的荀彧,也被曹操派了卫队和医匠去治病,被迫称病在家。
而凡是来了的朝臣,基本上都众口一词、称颂曹操功德。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协也没什么可说的,略微挣扎了一下,最后从了众议,让钟繇起草诏书,封曹操为魏公。
钟繇所写的诏书,自然是不得不吹捧一番曹操的历史功绩,最后概括说“……敦崇帝族,表继绝世,旧德前功,罔不咸秩;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反正就是说曹操的功德,伊尹周公也不如他,既然如此,皇帝肯定要“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所以籓卫王室,左右厥世也……”
说白了,就是拿当年周成王需要太公、周公、召公来对付管、蔡之乱举例。证明当今之世,皇帝也需要曹操来对付类似于“管蔡”的刘备。
毕竟当年周成王的时候,“三监之乱”中叛乱的管叔、蔡叔也是武王的亲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和召公打他们俩,其实是兄弟内战。
曹操现在是外姓人,要借口帮着皇帝打汉室宗伯刘备,那就只能把刘备比作管、蔡。彰显“哪怕是皇帝的亲叔叔叛乱都该灭,何况你还不是皇帝的亲叔叔”。
当然曹操跟周公、召公相比,还是有很大劣势的,那就是他是外姓。所以他不是“叔叔打叔叔”,只是“外姓打叔叔”。他就只好让钟繇再又臭又长地烘托,在诏书里多强调太公,淡化周、召,因为姜太公也是外姓嘛。
反正这些引经据典拿古人做对比的文字游戏,实在是没什么可赘述的。无论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想找几个正义的、行为模式又符合自己当前需要的古人,还不容易么?
诏书搞定后,刘协让钟繇亲自送去宛城。后续自然是各种辞让的戏码——
历史上,曹操封公爵、王爵的时候,那可都是辞让了的。不仅仅后来曹丕篡汉称帝需要辞让,而是前面每一步都辞让,简直是一次次重复作秀,也不嫌烦。
每一轮辞让,至少要间隔一轮五天的大朝议。
也就是初十、十五、二十刘协下诏,然后加急送到宛城。
曹操就要立刻让身边的文人写好辞表,再加急送回许都,赶在下一次朝议之前先摆摆姿态辞一辞。
好让皇帝在下一次朝议时继续让钟繇起草新的诏书、言辞更加恳切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