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说的入港,被生生打断颇有些不舒服,寻思寻思也是这么个理儿:“自从周朝起,探穴寻墓兴盛。历朝历代的堪舆大师,最希望也最担心的,就是遇到子母穴。稍稍走眼,没看出隐藏在吉穴里的凶穴,那可不是名声扫地那么简单。葬入子母穴的墓主,从入葬第三年起,煞气成形,五年内家族后人必受影响。比如……”
我随口举了几个历史里比较有名家道中变、突遭横祸的世家望族,又瞅了一眼浮在水面的烟头:“就连探穴寻墓的堪舆大师,运势、寿命、家族也会受到反噬。”
月饼微微皱眉,明显有些不耐烦,我也就不掉书袋子了,直奔正题——
照理说,堪舆大师们对子母穴唯恐避之不及,却也有一个人琢磨出其中门道,究其一生寻找此穴。
此人,复姓司马。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曹操为扩充军饷,暗中组织了两支盗墓的部队。东晋孙盛撰写的《魏氏春秋》,曾收录陈琳的“讨曹檄文”——“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实际上,陈琳对于这两支部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发丘、摸金各有分工——摸金校尉以“挖、劫、掠、毁”为手段,既盗取金银财宝补充军饷,又能败了吉穴良墓的气运,一举两得。至于发丘中郎将,做的是“寻、探、采、集”的营生。简单来说,就是为曹操寻找格局绝佳的墓穴。
复姓司马之人,出身于百年望族,所知所学极其渊博驳杂,自然不是起于布衣的曹操所能比拟。
此人野心极大,隐忍多年,逐渐取得曹操信任,主动请缨统领发丘中郎将。历史关于此人的记载,曾经“引起曹操猜忌,从而避世隐居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只不过是“带领发丘中郎将暗中寻墓”的幌子。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