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眼神中除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还有一丝向好友诀别的留恋。
我很难形容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只是觉得,它的眼神,非常非常亲切。
月饼从我脖子上取下绳索,举起绳头摸着,甩出套中竹筏,拖到岸边,从背包里摸出一盒烟,点了两根,递给我一根。
我接过狠狠抽了几口,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又接过月饼递过来的半瓶二锅头,仰脖灌下,胃里一股暖意,像是坐在冬天极寒的东北热炕,周身热腾腾地活络起来。
“我有一个设想。”月饼又取出一瓶二锅头,半瓶浇在被人鱼咬裂的肩膀,微微皱了皱眉,喝了剩下的半瓶,又走到岸边,用竹筏从河里挑起一截人鱼断肢。
这极短的时间,我经历了太多事情,根本来不及思考。少许酒意上涌,热乎了筋络,也是乱腾腾的脑子稍稍安静。
“噗通”,月饼把人鱼断肢丢在面前:“人鱼,不是为了对我们。”
我茫然地盯着那截慢慢腐烂融化的残肢,又想起那只不可一世的怪物惨死的场景,心里没来由的一酸。
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们用了半盒烟,一包压缩饼干,两瓶二锅头,把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串联,对整件事有了个模糊的概念。
假设李白、苏轼以及唐宋诗词书画名家,对于庐山异于寻常的浓厚兴趣,实则是为了寻找桃花源(这几乎可以确定)。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暗示确定有这个地方,并且曾经去过桃花源(晋武陵捕鱼人,很有可能就是陶渊明本人,只是以他人称呼代替。之所以会有这种推测,中国古文中,对于人物称呼,虽然会以地名替代,但是即便不写名字,也会有姓氏)。
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得知桃花源的呢?很显然,绝不是文中捕鱼偶入,否则庐山虽大,几千年也不至于能隐藏这么个地方,这么多人。
也就是说,陶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