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还是一脸纠结的样子。
是的,抽调兵将,越抽越多,朱皇帝六大步兵营,也禁不住如此折腾。
好在一点,朱皇帝起兵的时候,就设立了新兵营。
如今,只要是朱皇帝亲军,大明的正规编制营,只要有空缺了,战损了,新兵营都会第一时间补充。
所以说,朱皇帝即使是,有心抽调更多的兵将,北上支援张苍水,也是无能为力的。
反正,只要有足够的基层将校,粮饷充足,扩编就比较容易了。
毕竟,江浙义军的老巢,就在岸上,随便搞一搞,就能招到足够的兵丁。
“咚咚咚”
新任工部尚书卢老头,双眼又发红了,浑身激动,磕头如捣蒜,口中高呼:
“皇恩浩荡”
“陛下宽仁,仁心宅厚”
“老臣,旧港侯,知足了”
“江浙义军,必定是感恩戴德,效死效命”
这一次,他算是真的佩服了,开了眼界,心服口服,五体投地啊。
第一次进入大西南朝廷,就遇到这种名场面,看到了强势霸道的朱皇帝。
为了给江南人争取利益,不惜跟西南派系的老杆子,针锋相对,吵的脸红耳赤,甚至是拿出大砍刀。
同样,六部的任免,军队的改编,粮饷问题,将校任命,专横的朱皇帝,也都是一路绿灯啊。
所以说,第一次参加廷议的卢老头,心满意足了,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
至于两个营,四五千的兵丁缺口,那都是小意思了,只要有粮饷兵械甲胄,大江南不缺人的。
“对了”
“卢尚书”
“廷议结束后,你也要办一件事”
“写一封回信吧,给舟山的旧港侯,交给锦衣卫带回去”
“信件的内容,你看着写,不能什么都不说,也不能写的太详细,尤其是东征大事”
“告诉旧港侯,还有那些文官大将,让他们安心整编,足粮足饷,恢复元气,等待时机”
是的,眼前的老头子卢若腾,资历深厚,做了工部尚书。
最大的好处,就是居中联络,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也能更好的安抚江南派系。
这一点,跟五军的袁宗第,联络忠贞营,安抚忠贞营,是一个道理。
说实在的,这个工部尚书,朱皇帝身边,有的是人可以任免。
工部左侍郎王文简,就是一个非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