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造反了才禁止人祭?”
李恪说完,五人中的另一个纯粹之人,玄奘也提出了和“无为而治”相反的理论。
“阿弥陀佛,贫僧认为。
因果业报,众生的一切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
人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地去做善业,避免恶业,才能获得好的果报和解脱。
“无为而治” 主张顺应自然,但是不强调行为的主动选择,还有后果。
如果周天子没等到敌国的使者来,是不是就会错过救援小国的时机?
比如刚刚的纤夫和监工,如果不是主动询问,谁又知道他们的事情?
说不定,那位监工还会背上一生的骂名。
正是因为他心里善,才帮助了那位纤夫,那位纤夫也在双亲都去世的情况下,才能活到现在。
所以说,应该人人心中都有善念,才能没有误会和暴力。”
李恪大王没想到,这个玄奘真是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佛法,心里又一顿吐槽。
但上官仪不赞同玄奘的说法:
“人人都去礼佛,那谁来治理天下?
应该人人都学习儒学,人人心中都有礼。
君王处于礼节,应该治理天下,处理政务,百姓自然安居乐业。
官员有礼,才会对君王负责,对百姓负责。”
“心中有礼,不代表没有怨恨,没有恶念,总有一天会忍不住。”
。。。。。。。。。
上官仪和玄奘因为儒学重要,还是佛学重要的话题,一直说下去。
但是李恪大王说不下去了,他还是一个九岁的娃娃,熬不了夜。
度厄就带着李恪大王去后面休息,直到李恪大王第二天起来,还看到上官仪的黑眼圈。
很明显,两人昨天晚上就是说了很久,而且还没说服对方。
参学就是这样,一但开启了互相谈论的话匣子,就会一直谈下去,彼此都想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
李恪大王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就很直白的问上官仪:
“谁家的学派说的对,这真的这么重要吗?”
上官仪没有回答,而是告诉小殿下曾经汉武帝登基后的一件事。
“当初汉武帝登基后,想任用儒家学士,但是却遭到了朝中的道家大臣反对,甚至差点导致了汉武帝被废。
殿下你说重不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