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红旗轿车!”
“所以,哪怕是前期可能赔本,但相较于我们从奥迪身上获得的技术,我认为,不值一提。”
他面向孟晓龙,语气充满敬意但无比坚定:“孟老,您说我们是买卖,我理解您是恨铁不成钢!”
“但我们一汽人在孟老您这批前辈的带领下,从来都是啃最硬的骨头!”
“我们引进德国设备改造生产线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造更好的国产车吗?!”
“我们赔得起短期投入,但我们赔不起错失发展的时间!”
“赔不起技术停滞的十年又十年!”
“这次机会,是技术跨越的捷径,我们不能放过啊!”
李钢的发言振聋发聩。
紧接着,张兴业立刻示意身旁的财务处长补充。
财务处长拿出一份计算书:“各位领导,刚才的初步亏损预估我们看到了。”
“但我们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亏损在早期确实存在,但这是任何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初期都难以避免的沉没成本!”
“关键在于投入产出比和时间点!”
他翻动文件:“根据我们测算,随着国产化率的逐步提升、规模扩大、供应链本土化,预计在项目运行的第五到第七年,我们就能扭亏为盈!”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港岛的同志了解到,鼎峰集团在品牌运营和技术整合上极具实力!看看斯沃琪的成功!他们不仅仅是卖表,是把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做成了闭环!”
“奥迪项目邵先生的野心显然更大!如果他能帮助奥迪在中国站稳脚跟,带动的是一个千亿规模的产业链!”
“其产生的税收、就业、技术溢出效应,是初期那点财务亏损无法比拟的!”
“我们必须有发展的眼光!这是给中国汽车工业输血造血!”
“输血更要造血!”李钢立刻接过,再次强调,“奥迪的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就是最好的营养剂!”
“它能激活我们整个工业体系!”
“一汽愿意担起这副担子,把这付有可能暂时苦涩的药,熬成强健中国汽车工业体魄的大补汤!”
李钢和一汽团队的发言,以清晰的技术路线图、有力的财务动态分析和强大的使命感,将孟晓龙带来的质疑声压了回去。
他们不仅回应了“赔钱”的担忧,更将焦点拉回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长远战略上。
长春一汽在技术和体系上的强大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