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最合适的选择,是长春一汽!”
他并未看李钢瞬间挺直的腰背,而是环视众人,摆出论据:
“理由有三:”
“第一,一汽是国家汽车工业的长子,人才储备、技术工人队伍、配套产业链的成熟度和完整性,是国内任何地方无法比拟的。”
“奥迪要尽快量产,形成规模效应,就需要一个能立即承接先进技术、拥有庞大生产能力的平台,这非一汽莫属!”
“第二,相比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本土化更重要。”
“一汽有成功进行大规模车型换型(如CA141)的组织和技术管理经验,有大型项目的工程落地能力。”
“这直接关系到技术落地后能否真正生根发芽,形成带动效应!”
“第三,”饶兵目光看向赵克东,补充道,“也是我通过新华社驻港分社了解到的最新信息,鼎峰集团董事长邵维鼎先生,对奥迪项目极为重视。”
“他在港岛几所大学中都在大力推动组建汽车工程相关专业,鼎峰内部也成立了专门的汽车研发中心!”
“这充分说明邵先生不止是想做个买卖,他是真心要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
饶兵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急需一个强大的、有底蕴的工业伙伴,尽快让新奥迪落地开花结果!”
“时间不等人!”
“一汽,最能满足他的战略诉求,也最能确保这个项目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转化为中国的生产力!”
他的结论斩钉截铁:“综合以上,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技术落地效率层面,还是合作方的战略意图层面,我认为一汽都是奥迪项目最优、最合理的选择!”
饶兵的话分量太重了!
作为行业泰斗和中汽掌门,他对行业生态的判断和对高层决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尚海代表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和不甘,却又一时难以找到强有力的反驳点。
赵克东没有立刻表态。
他作为主管商业、联系广泛的部长,显然有更多全局性考量。
他看向众人,特别是注意到饶兵发言时,李钢旁边座位上一位戴着眼镜、面容严肃的老专家眉头紧锁。
“饶董的意见很重要,分析也很透彻。”赵克东缓缓开口,“不过,广东方面的积极性很高啊。任书记亲自带队前往港岛沟通,表达了极大诚意,承诺的政策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