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穷。有的村子临近水源,本适合发展渔业或水生植物种植,却因早年工业粗放发展,河道污染严重,水体浑浊发臭,鱼虾绝迹;有的村子坐拥古朴民俗文化,民俗技艺代代相传,可村落房屋破旧杂乱,基础设施落后,根本无力承载游客流量。几天下来,何幼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难题,像是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面对这一连串棘手状况,何幼斌并未退缩。他紧急召集全县各领域专家、行业能手以及村干部代表,在县政府召开了一场 “头脑风暴” 式的研讨会。会上,众人围坐一圈,面色凝重却又怀揣希望,各抒己见,力求从困境中寻出一条生路。
农业专家率先发言:“针对土壤肥力缺失问题,咱可以引入蚯蚓养殖、种植绿肥作物,利用生物自然改良法,成本相对较低,还环保;配合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逐步提升土壤活性。” 何幼斌眼前一亮,迅速记录要点,点头赞许。
旅游规划师也打开话匣子:“山林步道建设别搞大规模破土工程,借鉴国外生态步道经验,采用悬空栈道、木质步道,减少对原生土地的破坏;配套设施设计遵循‘隐于山林’理念,外观用天然材料,与周边景致相融,主打小众、高端徒步游。” 这番新颖提议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思维火花不断碰撞。
村干部们则道出基层难处:“专家们的法子好是好,可村里缺钱缺技术缺人手,实施起来有心无力啊。就算路修好了,没游客咋整?宣传推广得跟上。” 何幼斌深知这是关键症结,当即表态:“资金方面,县政府全力争取上级专项补贴、银行低息贷款;技术指导,会安排专业团队驻村帮扶;宣传推广,联合各大旅游平台、社交媒体提前预热,打造网红打卡点。咱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番话如定海神针,稳住众人军心。
研讨会成果颇丰,一份详尽的初步规划方案新鲜出炉。何幼斌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按方案逐步推进项目。可就在这时,变故突生。
先是合作意向满满的几家投资企业突然变卦,致电何幼斌委婉表示撤资。原因无他,听闻清风县前期生态破坏严重,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心存顾虑。紧接着,村里部分原本积极响应的村民也打起了退堂鼓。走访中,一位村民拉着何幼斌诉苦:“何书记啊,咱文化水平低,学新技术太难咯,万一搞砸了,一家人一年生计可就没了,还是种点老庄稼踏实。” 资金链断裂危机、村民信心受挫,如两把利刃,直直刺向规划方案的要害,让刚起步的生态经济项目瞬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