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掌声不断,时不时还有村民跟着剧情高声议论。
短剧结束,何幼斌登上舞台,拿起话筒开启环保讲座。他摒弃晦涩术语,用乡音俚语讲述环保窍门:“大伙听好了,农药瓶子、化肥袋子可别随手扔河里、埋地里,那是给咱子孙后代下毒哩!家里垃圾分分类,能卖钱的废品单独放,有害垃圾集中处理……” 村民们纷纷靠前,竖着耳朵聆听,不时有人提问请教。一位大妈挤到台前,着急地说:“何书记啊,俺家那几亩地打完农药,袋子一直没地儿放,往后咋办?” 何幼斌耐心解答:“大妈,村里马上设专用回收点,定期有人来收,您攒着就行,千万别乱扔。”
但宣传途中并非毫无阻碍。在偏远山区的几个村落,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参与热情不高,甚至觉得环保与己无关。何幼斌听闻,二话不说,背起装满宣传资料的行囊,徒步进山。山路崎岖泥泞,荆棘划破衣衫,他却毫不在意。抵达村子后,面对寥寥几个冷漠观望的村民,何幼斌没有气馁,挨家挨户走访,坐在门槛上、灶台边,唠家常般讲环保。一户人家中,老人皱着眉头抱怨:“俺种地都忙不过来,哪有空管这些?” 何幼斌握住老人粗糙的手说:“大爷,咱山里的水、空气干净,庄稼才能长得好。要是环境坏了,地都种不出粮喽,这可关系到咱吃饭的大事啊。” 一番话说得老人若有所思,渐渐打开心扉。
随着宣传活动持续深入,全县掀起一股环保热潮。学校里,环保手抄报、征文比赛层出不穷;村里,环保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村民自发成立监督小组,巡查山林、河道,制止破坏行为。然而,正当何幼斌稍感欣慰之时,新麻烦悄然降临。
一日,何幼斌接到电话,说某村环保讲座现场竟有人闹事,质疑宣传是 “花架子”,煽动村民抵触情绪。何幼斌火速赶往现场,只见人群中一名中年男子满脸涨得通红,大声叫嚷:“讲这些有啥用?种树、环保能当饭吃?政府不给咱解决实际问题,净搞些虚头巴脑的事儿!” 现场气氛剑拔弩张,村民们面露犹豫之色,窃窃私语。
何幼斌冷静走上前,目光平和地看着闹事者:“大哥,您先消消气,有啥委屈、难处说出来,咱一起商量。” 男子气呼呼道出心声:原来是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老人种地艰辛,他觉得搞环保耽误农活,又不见实惠,故而心生不满。何幼斌陷入沉思,意识到前期宣传忽略部分村民现实困境,缺乏实际利益引导。
紧急调整宣传策略后,何幼斌联合农业部门推出 “生态助农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