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蒋欣,商文巧根本不问来不来吃饭的事情,一来是因为她知道蒋欣下乡在乡村搞脱贫致富帮扶,二来是因为避免人说长道短尽可能避免与蒋欣的接触,三是自从蒋武慧上班以后,他们三个人各自走各自的路、各自住各自的房、各自吃各自的饭,很多时候还见不到面(除非蒋武慧约在一起吃饭),大都是夜晚在偏远僻静的“农家乐”去吃,再乘着夜色各自回家——这种不正常的正常日子,商文巧已经过了二十年了(以前是父母在世在父母那里,现在父母双双离世),一个人神出鬼没地习惯了。
其实,蒋武慧毕业上班以后就“打破”了这种“习惯”、也“破坏”了这种“宁静”,更加“反常”了已经平静了很多年的思想和情绪,她已经对蒋武慧有了“依赖性”,毕竟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血管里留着自己母性的血液、毕竟女儿的经济能力还不够强大需要帮助(蒋武慧上班以后再不要蒋欣和商文巧的钱,那怕一分钱!)。
商文巧对她这种“借种生育”方式感到满意,虽然过了二十多年偷偷摸摸的日子,拉扯大的孩子就是自己的骨肉,无论如何说就是自己将来的依靠,怪不得人们常说“儿要自养粮要自种”,事实说明了她的选择是正确的,从“督促”蒋欣与武泽天离婚就能够看出来,那肯定是因为为了方便于照顾自己亲生的妈妈这种想法!
为的是主持单位的总结报告会,毕竟是单位的“一把手”,这么重要的会议不能亲自主持是说不过去的,也是“违反”组织原则的。
蒋武慧知道蒋欣从乡下回到城里,就打电话约蒋欣到母亲的住地来,她自己提前借了高配相机、又提前买好肉菜,放在母亲面前,说:“妈妈,今晚来一位稀客,我就帮你多做些饭,要做得丰盛无比,然后……我是说吃完饭以后的‘然后’,一切听我安排。”
蒋武慧说完伴了个鬼脸笑着去洗菜。
“你爸爸说以后听你的安排”商文巧感到了女儿的亲切,有女儿是一种幸福,要比有儿子好的多——她荡漾着一脸幸福的笑容。
门铃响了三下,蒋武慧知道来的“客人”是蒋欣,就喊着:“妈妈,客人来了!”
商文巧打开门,门外站着蒋欣,蒋欣推门进来又锁上门。商文巧继续和蒋武慧做饭,直到饭做好端上桌子,也没有等到蒋武慧说的“客人”——其实,在商文巧心里认为的“客人”可能是蒋武慧新近找到的男朋友,也就拿了四双筷子放在饭桌上。蒋武慧问:“拿那么多筷子干嘛?还有谁会来吗?”
“你说有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