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辛苦钻研也没能打破国外在高端市场的掌控局面。
这些话让他们几个人脸都烧了起来。
“惊鸿,有啥就说啥吧,咱们龙腾要是真收购了兴华,你们几位对后续有没有特殊期望?还想继续从事这项研究吗?”
看到他们一直沉默不语,张小敬提醒了一句。
其实,在来到兴华电子前,他就告诉过汤城:这家光刻机制造商最珍贵的部分就是这三人和其背后团队。
他们三人在长达20年的尝试探索过程中并未成功突破技术壁垒,但已经建立起一支相当专业的研发军团。
整整一千多名工程师,个个都是精心筛选而来。
这家企业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能力弱,而是国外对手设下的专利保护太牢固。
每一个关键技术点都被设置了障碍。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推出了一系列性能不错的光刻设备模型,
其中一些甚至追得上海外同行的技术水准。
可惜只存在于实验设计稿中。
现实当中没法制造生产,是因为关键配件根本凑不出来。
这不是他们的失败,而是国内相关配套工业整体水平尚未赶上。
当时他们为购买光学镜片这类核心组件四处求助。
张小敬动用了以前在德州仪器工作的便利资源也曾帮忙打听渠道。
但是很遗憾的是,所有此类高端精密元器件都被列在全球管制清单之中。
若是由外国正规单位采购还好些,批准程序较容易通过;
但对于中国企业的请求基本处处碰壁。
这些东西完全严禁出售给华夏这边。 “汤董,能说说您对兴华电子未来的规划吗?”
于惊鸿沉思了许久,没有立刻回答汤城的问题,而是反过来抛出了疑问。
二十载创业路走下来,他有太多想说的话。
可一想到企业当前的处境,他又什么都说不出口。
“于总,在来申沪前我已经安排人手调查过了,目前兴华电子已经到期但未偿还的贷款大约四百亿,另外还有大概一百亿的未到期贷款。”
“这批贷款几乎都是政府为扶持高科技项目而发放的低息长款。你们用了整整十年都没能还上。”
“除此之外,兴华电子还拖欠着外部的费用,比如供应商账款、电费甚至员工工资也只发了一部分,这些缺口都需要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