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敏澜就此恼了让他滚回贵州去,这可要了谢广维的命了。
\n
幸好,朱敏澜对昨天的事没再追究,等他坐下后就问了问他在国子监读书的情况,并且出了题目考了考他的学业。谢广维虽然纨绔,可毕竟不像那些一无是处的其他勋贵子弟,谢家家教还是很严的,谢广维本人也有些小聪明,考下来他的学业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上正统的读书人,但在勋贵子弟中算不差了。
\n
“明年乡试,你可有把握?”
\n
“回姐夫,小弟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原本以为谢广维会谦虚几句,但没想这小子却说出了这番回答。
\n
朱敏澜微微一愣,仔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了,当即笑问:“你小子学籍还在贵州?”
\n
“嘿嘿,不瞒姐夫,正是这样,要不然小弟我也不会有这几分把握。”谢广维笑着点头道。
\n
大明科举除会试外,无论是院试还是乡试都是各省自行考试,而大明各省的情况天差地别,相比文人辈出极度内卷的江南而言,北方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情况自然不如许多。
\n
其实这个道理和后世的高考是一样的,地方的学习环境包括知识面和信息来源等等,都远超内陆省份,自然这些地方的考分一般就考的高些。而内陆身份和偏远地区,因为文人较少,基础不佳再加上学习气氛和其他方面,情况就要差了许多。
\n
大明开国时期科举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出过问题,导致太祖朱元璋时科举中榜者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让朱元璋很是不满,还因为此事和主持科举的文官们闹起来了,最终因为文官坚决反对适当给北方学子一些名额的政策,使得朱元璋大怒之下杀了好几个官员,更贬斥了不少人。
\n
最终,朱元璋一言而决,自此大明采取了南北榜的方式来进行科举,这才平衡了南北科举学子差异过大的问题。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如今大明依旧是用南北榜来进行科举取士,但就算这样相比北人,南方人还是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