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本质恰与“空性”“缘起”思想相契。《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晃在”状态,正是“空”与“有”的动态平衡——“存在义”如梦幻泡影,虽非实有却依缘而现;“不存在义”亦非断灭,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的“空性”。禅宗“烦恼即菩提”的智慧,亦是对“晃在”的深刻诠释:烦恼与菩提并非对立两端,而是同一心性在不同认知下的显现,当破除对“烦恼存在”的实执,回归心性的“空明”本质,烦恼自化为觉悟的契机,此即“感知运动”中矛盾统一的解脱之道。
道学视角下,“晃在”暗合老子“有无相生”与庄子“齐物论”的精髓。《道德经》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存在”与“不存在”如同“阴”与“阳”,在相互激荡中推动事物发展。庄子提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强调对立概念的相对性与统一性,恰如“晃在”中“即存在即不存在”的辩证关系。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亦可理解为“道”作为混沌未分的“晃在”本源,通过阴阳矛盾的分化与统一,衍生出万千世界,印证“风轮执持世界”的动态平衡。
周易以阴阳爻变构建宇宙模型,更是“晃在”理论的精妙图解。六十四卦的变化基于阴爻(- -)与阳爻(—)的对立统一,每一卦象都是矛盾双方在特定时空下的“晃在”状态。如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地交泰、阴阳调和;否卦(?)乾上坤下,则喻示阴阳隔绝、万物不通,二者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动态规律。《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点明“晃在”的本质是阴阳矛盾在运动中达成的和谐秩序,这种秩序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运行法则,亦是指导人生处世的哲学智慧。
毛泽东《矛盾论》从唯物辩证法出发,将对立统一规律概括为宇宙的根本规律,与“晃在”思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矛盾论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与“晃在”中“存在”与“不存在”的永恒扰动、相互转化异曲同工。无论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革,矛盾的对立统一始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恰如“晃在”状态下“感知运动”创造存在、维系世界的过程。佛学的“空有不二”、道学的“阴阳相生”、周易的“爻变之道”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虽表述各异,却共同指向“晃在”这一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在对立中永恒运动,在统一中持续创生,此即“风轮执持世界”的终极奥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