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的修道者,非是刻意随顺或不随顺,而是心无挂碍、起灭了然、自然任运,于法中如是自在解脱,非“立”中功用解脱。
我问上师:这菩提“性觉妙明”与如来“如是法为”,我又如何深刻理解呢?
上师回答:“性觉妙明”是菩提湛明常住的真性用处,妙明即如,即说如是,如是即法,即说法性。故“如是”是法的表现形式,“妙明”是法的本质支撑。若一切法现于觉中,不迎不拒、不欣不怖,于觉性圆满自照,就能清楚照见色声香味触法与觉性无二无别的本质,清净不染分毫。当你不再将“随顺不执”当作修行的目标去追逐,只是于起心动念、见闻觉知之间皆与菩提觉性相应,此时方是真的接近圆满。这圆满不在遥远的彼岸,不在刻意的造作中,而在当下每一个“如是”的观照里,在念念无住、了了分明的觉性中。
众人围坐,听完记言中上师与金帝师的对话,皆陷入沉思。盛施柔率先打破沉默,她眼中带着疑惑,问何晓娜:“晓娜姐,听了这番言论,我虽有所触动,但总觉得难以将这‘如是’之理融入日常琐碎。像我每日处理繁杂事务,如何在这纷扰中守住‘不执不迎拒’的本心呢?”
何晓娜轻轻一笑,温婉说道:“施柔,这日常事务恰是修行的道场。就如同你处理文件,在查看每一份资料时,不先入为主地评判好坏难易,只是如实认知,处理完便放下,不萦于心,这便是‘如是’。莫将修行与生活割裂,它们本就一体。”
候韵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可有时内心的杂念不断,即便知晓不应执着,却难以摆脱,这又该如何是好?”
何晓娜目光柔和地看向她,说:“韵音,杂念的产生是自然现象,你越是抗拒,它反而越强烈。当杂念生起时,不要把它当作敌人去对抗,只需如旁观者般觉察到‘哦,杂念来了’,不加以评判,任它自生自灭。就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朵,来了又走,而天空始终清净。这觉察的本身,就是觉性的体现,是接近菩提的方式。”
魏子豪挠挠头,憨厚地笑道:“晓娜姐,我这人比较直,听着这些道理很高深,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比如与人相处时,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呢?”
何晓娜耐心解释道:“子豪,与人相处时,不刻意讨好迎合,也不心生厌恶排斥。对方友善,你自然回应;对方无礼,你也能平和相待,不因此生起嗔怒或自卑。把每一次相遇都当作因缘和合的自然现象,不执着于对方的态度,也不执着于自己的得失感受,这便是心无挂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