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圣境。如果没有此“二名”,众生也就没有信心了,心力太弱是不能做到“不贪不执不定义的”,故凡夫生生世世做不得自己的主人,种种定义就像监狱一样困住了他们,并且为监狱里自认为的“有”打的头破血流。
他们读完记言,盛施柔感悟道:上师以“骑驴觅驴”喻万物一体的妙明本质,正合禅宗“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旨。昔年云门禅师问“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与此处“不设佛位,不求本心”同机——盖因本心无住,非关忏悔、佛位之名相也。譬如春江水暖,鸭自知之,非待他人告语。
李世成感悟言:“定义”与“妙明”之辩,可参《金刚经》“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世人执“菜”“厕”之名相,犹执舟楫为彼岸——舟可渡人,然若登岸后负舟而行,岂非愚痴?昔孔子论“名不正则言不顺”,亦非泥名,乃借名相以成世用,与上师“不得不定义而妄立识知”同一机杼。
道雅萱说道:“妙幻法性”四字,暗合《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辩。试观庄周梦蝶,蝶固幻也,然梦时之觉知非幻——若执蝶为实,是为迷;若以梦为虚而否定觉知,是为执。上师言“缘起性空”,正如镜中花、水中月,相非实有,用却不无,此乃“真空妙有”之妙旨也。
魏子豪说道:“自知之明”通乎儒释道三教。孟子言“反求诸己”,老子言“自胜者强”,释迦言“观心无常”,皆指此不执之明。今观世人学道,如《法华经》所言“入宝山而空返”——抱经卷、执仪轨、求果位,恰似愚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真修者当如良庖解牛,以无厚入有间,触处皆菩提也。
候韵音感悟言:世人贪执名相,犹如春蚕作茧。昔年药山禅师坐禅,弟子问:“和尚坐禅,还见甚么?”师曰:“见自家屋里底。”此“屋里底”非关物象,乃本明之性。若能于炊饭浣衣时,不起“饭美衣陋”之念,不生“炊浣劳苦”之心,方见“妙明本然”常现前。
李世成说道:“为道日损”之说,当以磨镜为喻。心本如镜,尘埃为执,损之又损,乃复明焉。今之学者,多以“增益”为道——诵经万遍、持咒千声,却不知“损”去执心,方得“明”现。譬如淘沙见金,非聚沙为金,乃去沙存金耳。
道雅萱继续言:佛道之同,在于“破执”。老子“大道废,有仁义”与释迦“烦恼即菩提”,皆言相碍之由在执,相即之妙在通。试看流水遇石,或成瀑、或成潭、或成溪,形态万千,水性不二——世人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