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存在二次伤害这种可能性并非毫无依据,但就当时的案件而言,它并未带来显着的助力。毕竟无论是一次死亡还是两次死亡,于受害者本身并无差异,且对于查找真凶也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如今仅有的线索仅有那些图片罢了,而尸体早已消失无踪,自然无法进行诸如尸检之类的操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漫不经心的举动,对于李逸而言,却犹如一道灵光闪过,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亦或是对于已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李逸来说,由此萌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猜测。
倘若依照李逸的推断来分析,此情形并非由受害者挣扎所引发,而是因为凶手首次向受害者行凶时未能致使其当场毙命,所以才不得不再次痛下杀手。如此看来,这个貌似浅显易懂的问题实则揭示出了凶手的稚嫩与生疏——他对杀人之事知之甚少,并且在作案之时内心充满了紧张,
而这也刚刚好给了李逸一个提醒,犯罪诱因究竟是什么?毕竟,人绝不可能毫无缘由地骤然走上犯罪之路。从案发现场的种种迹象来看,凶手显然经过精心策划,但初次作案时所流露出的慌乱,却暗示着他极有可能曾遭受某种特定因素的刺激或诱导。综合分析凶手犯下的罪行特征,大致可以推断出,其中约有五成的可能性与女人以及性行为存在紧密关联。
稍作思索后,李逸毫不犹豫地迅速取出当年的卷宗,并将其摊开在面前仔细对照。紧接着在警局内部的信息系统里搜索到了当年负责此案的那位警察的相关资料,进而成功获取到对方近期的联络方式。
一切准备就绪,李逸深吸一口气,果断拨通了那个号码。电话接通后,他首先礼貌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及来意,接着有条不紊地展开询问,希望能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口中获得更多关键信息。随着对话的深入,李逸逐渐拼凑出一幅更为清晰完整的案情画卷。
终于,当确认完所有自己渴望知晓的消息后,李逸如释重负地挂断了电话。然而,放下听筒后的他并没有急于给沈括致电汇报情况。因为此时此刻,李逸心中暗自揣测:自己方才所推测得出的这条线索并非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多的是源自对犯罪心理学层面的剖析与洞察。
这种推理从目前来说是没有足够的证据链能够支持李逸的这种猜想,不过李逸还是打算试一试,顺着老警察给予的当年记忆的大致情况,李逸整整忙活了一天才算是找到了其中几个人的地址,这些人有些是在本地,有些则是已经去往了外地,
临近下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