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又到了他们俩展现才华的时候了。
尤勉是尤家的小辈,被选做第一个出城,内心悲愤又忐忑。
城里手脚打摆子一咳嗽就能扯得浑身战伤疼的老家伙们,喊着榆林城的老兵死也要死出个样来装英雄好汉。
反倒让他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当缩头乌龟,带着妇孺跑出城来,叫敌军护送出境,何等滑稽!
丢人啊。
照着尤勉的想法,要死就都死在这里,难得赴死还要讲个资历?
偏偏,尤世威、尤世禄、侯世禄、王世钦那帮老家伙,还真要跟他讲个资历。
人家言必称宁远,开口闭口就是残身已经报效国家,你们这些年轻人对国家无功,配不上决死孤城的功劳。
最后说急眼了,尤世威一脚给尤勉蹬了个大跟头,骂道:“我尤氏将门世食皇禄,翌日若可建功,讨东虏灭西贼,安能无人?若天翻地覆,京师之下,岂能无尤氏子?滚,滚去京师效死!”
像尤勉这样的队伍,榆林城内组织了十几支,各有一名年轻军官带领,自有家族后生妇孺与家丁仆役,确保每一支队伍到了京师或别处,都仍然能重新支起家族、拉出家兵,继续为朝廷效力。
刘承宗是为了减轻攻城的抵抗力量,榆林城里的老兵们,也同样借此机会加强军队的守备力量。
把后生和非战斗人员派出城去,城内各将散尽家财购置豆饼,更少的守军便有了更多的粮食。
同时分做诸队,也能确保万一元帅军又坏心眼,不至于把出城的后生一网打尽。
但这完全是多虑了,任权儿对刘承宗命令执行毫无折扣,周清与惠登相作为投奔的民军将领,也巴不得在元帅府展现自己的本领。
一个非常苛刻的行军路线就地出炉。
八百多人被分成三批,前后间隔一个时辰,每日行进超过六十里,沿途三座墩台作为兵站给他们准备饭菜,第三天晚上就到了神木,继续走两天,便到了黄河渡口。
其实这行军速度也不算太快,问题在于尤勉的人并非全是军人,里面有一半都是妇孺,就算有骡子给妇人、孩童搭乘,高强度的行进照样让人苦不堪言。
尤其是周清、惠登相手下那帮人,全是民军流寇、山贼匪徒出身,看着就凶神恶煞,就算没人搭理他们,都算极力压制内心想要劫掠的欲望……谁敢跟他们说这样走下去不行啊!
显然,除了路上受苦的这些人自己,别人,不论尤勉,还是城外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