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大量生产,就需要向定居驻牧转型。
同中原贸易,能极大程度上加快他们的驻牧进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尽管素巴第在南方战争一拉就是一万骑兵,打仗死人也不见畏惧,但实际上漠北蒙古比八旗还死不起人。
八旗能抓、能生、能打了再招降。
漠北那个环境,林中百姓还没鱼皮鞑子人多,抓是很难抓了;生,这年头汉地难产都数不胜数,更别说冰天雪地的漠北;至于招降,咱就说举目四望,打得过谁?
素巴第没得选,札萨克图汗部才是他的根基。
只要能维持贸易,不与刘承宗敌对,漠北都督的些许虚名,他并不在乎。
刘承宗便也作罢。
不是他对全面征服漠北没想法,恰恰相反,他想法很大。
因为把中原军队拉到兴安岭,其实是件难度很大的事,这次的时机还凑合,但他不可能兴安岭一有事,就从陕西拉部队过来。
而从漠北调兵至漠南,是容易的。
甚至都不需要调,人家漠北愿意过来,在边墙贸易一下,卖卖皮子和牲畜。
哪怕不说购置军需物资。
铁锅、马镫、马绊、铁锨、铁橛子、铁斧头,粗布和绫罗绸缎,贴佛的金纸、写字的刀纸、解腻的茶叶,甚至是吃饭的调料、梳子篦子和头绳。
这些日用品,在漠北处处都是缺口,比军用物资更为紧俏。
没有军用物资可以不打仗,战争仅占据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而战争本身又是漫长的行军与等待,真正短兵相接更是仅占据战争的一小部分。
局势变坏,赶着牧群迁徙就是了。
但没有日用物资,人不能不生活,那真是从白天到黑夜备受折磨。
当然了,漠北也并不是贫穷到这些东西绝迹,但几个大件儿缺了任何一个要用的时候都不舒服,关键是借不到。
最原汁原味的游牧生活,以小家庭的单位,方圆十里地找不着个人,想砍柴没斧头、想洗头了没篦子,放马回来婆姨都疯了。
人家愿意到漠南来,做做买卖、打打仗、吃吃军粮,再抢上一遭,反正在漠北买东西也得跑老远,这顺路哪儿有顺手快啊。
跟着大汗进沈阳,沈阳啥都有,还不用卖羊羔子。
但刘承宗非常尊重素巴第的意愿。
不尊重也没办法,人家玩传统游牧的,还住在漠北那个地方,真惹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