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沉船本身问题不大,太子河的河道浅,船沉下去军兵也不至于淹死,只是船载兵粮火炮浸水,得等战后再拉到岸上晾晒。
但四条船往河里一沉,就把河道彻底堵上,让他不能撤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想休整,就得把沿岸的敌军驱逐,偏偏,他的船炮开始后继无力,
一会儿尾船主桅折断,进水坐滩;一会儿战船船炮的管子被炮弹砸中熄火;一会儿炮弹碾过甲板,砸死打伤数名炮兵。
后装炮,在射速上硬是被前装炮压住了,被人家哐哐地轰。
没办法。
海州水师的无敌大将军在形制设计上射速确实快。
但世上并无完美的武器,有的只是人们对武器因地制宜的设计与取舍。
这门炮,是戚继光北上防御北虏,为墩台与野战设计的,规格上本为铜制,应重一千零五十斤。
因为一门大炮配三个各重一百五十斤的子铳,都是提前预装好的弹药,装上就能打,前三发打放最速。
针对南下的蒙古骑兵,墩台上三发放出去,基本上就解决问题了。
不是把蒙古骑兵打死,而是造成足够威胁,把人吓跑。
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能在撤走梯子的墩台上从容装弹。
但尚可喜初降金国,手上没铜,改为铁铸,重量几乎翻倍。
无敌大将军的速射优势虽然还在,但没那么明显了,因为它重。
打的同时,拆下来的子铳要重新装弹,每个子铳都相当于一门小炮,要洗涮子铳膛、擦干了装药装弹。
元帅军的千斤炮,一个炮组十四名炮兵,各个战位一正一副。
实际上只要六个人就能在战时把一门炮伺候明白。
剩下的人当枪手、干杂务、赶牲畜,在出现伤亡时进行替补,甚至还有个兽医。
而船上的铁铸无敌大将军,维持一门炮的最低人手,要十八个身强力壮的炮兵。
稍稍受到些损失,射速就下来了。
而且随着无敌大将军连放六炮,铁铸的炮身也开始发红,不断降温使炮膛过硬过脆,终于第一门大将军炮在打放时炸死,崩死旁侧数名炮兵。
己方火炮爆炸,比元帅军的野炮重弹,更能让海州炮兵清醒,谁也不敢往死里放炮了。
元帅军铁里铜裹的千斤野战炮,就好多了,锻铁内膛耐磨损,铸铜外壳延展性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