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就行。大潮汛期间,海水退得快,就会有贝类海鲜被搁置在沙滩上,岛民们会趁着这个时候,带上铲子和桶去挖,或者是捡点龙须菜,也算是给家里添点菜。”
越是听,姜琴和顾一宝的眼睛就越亮。
这对从小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人来说,可太新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离礼拜天还有三天呢,但在饭桌上,姜琴已经开始琢磨是去供销社买水桶和铲子,还是去隔壁邻居家借一套了。
下午顾一宝去育红班的时候,还特意在爸爸带回来的那堆画本里选了一本讲述老人出海捕鱼,和一条大鱼在海上搏斗故事的画报。
出门前,还不忘跟妈妈说:“明天王老师说要学农,要吃忆苦思甜饭,我们都要自己带,中午不能回来,就吃自己带的忆苦饭。”
姜琴还真不知道忆苦饭是什么。
以前她在江省上学的时候,也没有这个。
她都不知道,顾兆就更不可能知道了,他以前都没关注过这些学校的事。
顾兆上学的时候,还是十几年前,那时候哪还用忆苦啊,村里人的日子就没有不苦的。
“没事。”姜琴没当回事,“等下午我去找王姐问问,实在不行,我去育红班问一宝老师去。”
要找王娟,也不能大中午去找。
这十二点一点的,没准人家就在睡午觉。
等到顾兆和顾一宝吃了午饭,又睡了个午觉起来,各自出门,姜琴先把从妇联带回来的报纸和文件袋给拿出来。
她知道自己是第一回画妇联的板报,也不托大。
先在纸上把基本框架定好,再往里面填内容。
连着一个多小时,她都把时间花在了梳理报纸和文件内容上。
最新的妇联相关政策,报纸上和妇女儿童相关的人事物,她都一一摘抄下来,按照时间排列好。
哪些是已经过了时效的,哪些是现在家属区的妇女同志们最需要知道的。
这些政策方针的选择反而是最简单的。
难的是除了政策方针以外的内容。
之前姜琴看那板报上,就是一篇歌颂妇联工作的文章,一共也就三四百字,看着洋洋洒洒,实则没什么具体内容。
要是姜琴求稳,或者是偷懒,自然也可以这么来一篇。
以她现在的文笔,不说写得多花团锦簇,但她自信能比那篇强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