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息的政策,才有了后期的“文景之治。以达到了强汉的目的,也就有了,卫平,霍去病,李广追亡逐北,封狼居胥的壮举,也就在有了陈将军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正因为西汉王朝的武运昌盛,成就了一代名将,也就成就了汉武大帝的名号。汉民族的农耕文明才泽被四海,威加海内。说到东汉末年,权宦专权,外戚横行。造成了民不聊生,加上瘟疫肆虐,也就成就了“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是时,战火四起民间易子而食的惨状时有所闻。魏武帝有诗云,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也是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而随着三国鼎立,各个割据政权为了积蓄军事潜力,大力发展人口,实施屯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曹魏修建了凌烟车厢渠,蜀汉普遍使用“水蜈蚣”、“龙骨车”、“翻车”等灌溉工具。同时,南方的水稻还推广到了北方。
加上曹魏对乌孙,孙吴对山越,蜀汉平南。都将华夏农耕单范围进行了大幅度拓展,中原地区的人们种地种到了河套,种到了哀牢山,也种到了海南岛,这些也都是有据可查,我一下也记不住出处,不过都有记载。
综上所述,战争对农业有破坏,对农耕文明的进程有干扰,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我们用矛盾论来分析,两者是一对冤家,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它们之间互相伤害而又互相促进。
报告教员,回答完毕!”
教员沉吟片刻,带头鼓起掌,引发了全班的掌声。
教员做了个手势,让大家平息掌声。让小武坐下。
“你刚才的发言不错,也算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看样子你平时是在读书的。下来以后,你可以加把劲,多收集一些资料,可以作为你的毕业论文。”
“谢谢教员鼓励。”
小武很有素质地站起身致意。
“你们不针对我就感谢你们了。”
后半节课在大家讨论中就结束了。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沉浸在强汉盛世之中。将星辈出。就算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任一州牧都能吊打周边的非华族势力。
“国恒以弱灭,而汉以强亡”。这是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的记载。虽然有一定的背景,但是读起来也是让人觉得可惜。
这节课的教员是胡志刚,来自华夏军事科学院华夏军事史研究室的研究员。来培训班之前还在武汉隆平研究所种了三年水稻。正团职级别。出去就是杠杠的上校。这也是一条汉子。走出教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