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出三峡后,船转入汉水,水势渐缓,两岸平原开阔。时值隆冬,田野荒芜,偶有村落点缀其间,炊烟袅袅,却透着一股萧索。
\n
船行至襄阳附近,易华伟换乘了一艘北上的商船。这艘船更大,载着南方的丝绸、茶叶,准备运往洛阳贩卖。船上商贾众多,有胡商、有中原行商,甚至还有几个世家子弟,带着仆从,似是避祸南下,如今又折返。
\n
一日傍晚,船靠岸补给。易华伟上岸散步,见不远处有一处流民营。数百衣衫褴褛的难民挤在破败的窝棚里,面黄肌瘦,眼神麻木。几个孩童蹲在雪地里,挖着草根啃食。
\n
一个老妇人抱着饿得奄奄一息的孙子,跪在路边,向过路的商旅乞讨。大多数人视而不见,匆匆走过。易华伟驻足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干粮,递了过去。
\n
老妇人颤抖着接过,连连磕头:“恩公大德!恩公大德!”
\n
易华伟没有停留,转身离去,身后传来孩童争抢食物的哭喊声。
\n
……………
\n
雪停了。
\n
铅灰色的天空压在头顶,空气干冷刺骨,商船逆汉水而入关中,于潼关下。
\n
易华伟没有走潼关大道,而是折向西南,直趋华山。
\n
山道覆着硬雪,踩上去咯吱作响。易华伟穿着厚实的灰色袍,裹着风帽,混在稀疏的香客队伍里。步履沉稳,气息内敛,与普通行路人无异。
\n
华山变了。
\n
记忆里,玉女峰下那片依山而建的院落,剑气堂、有所不为轩、弟子舍……连同后山的思过崖,都已不见痕迹。嶙峋的山石依旧沉默,苍龙岭的险峻未改,但曾经华山剑派蟠踞的根基之地,如今被一座宏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