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关汉卿的作品情节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以《窦娥冤》为例,故事一开始,窦娥平静的生活就被无赖张驴儿打破,张驴儿父子企图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坚决不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随后张驴儿诬陷窦娥,窦娥被带到官府受审,在官府中又遭遇贪官桃杌的严刑逼供,情节一步步紧张起来。而当窦娥含冤而死,其冤魂不散,通过种种方式向世人昭示她的冤屈,最终得以昭雪,情节又出现了转折。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使得观众和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创作过程中,关汉卿善于运用悬念和巧合等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在《拜月亭》中,蒋世隆和王瑞兰在战乱中失散后,两人各自经历了许多波折,而最终又因为一些巧合的事件再次相聚。这些悬念和巧合让故事更加曲折有趣,吸引读者和观众不断地跟进情节。
(3)情感表达强烈
关汉卿的作品情感表达十分强烈,他善于运用强烈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在《窦娥冤》中,窦娥在临刑前发出的那一段对天地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将她的冤屈和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关汉卿在创作时,常常会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人物的情感,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和情节来表达出来。比如在描写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爱人时,他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四、马致远及其作品的魅力
1. 马致远生平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是元代着名的戏曲家、散曲家。他生活在元代社会的中后期,大致活动于14世纪初至14世纪中叶。
马致远的一生也经历了诸多变迁。他早年也曾试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在元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在仕途受挫后,他转而投身于戏曲创作,将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倾注于杂剧和散曲作品之中。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和散曲作品,据记载,他创作的杂剧有十五种,现存七种,散曲作品数量也不少。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归隐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元代社会的不同侧面。
在马致远的成长过程中,他曾游历过不少地方,见识过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