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
耶律德光将杜重威和李守贞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两人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一时间后晋诸镇大多望风而降。契丹军乘后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大梁,晋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灭亡。
杜重威和李守贞奉命驻扎于大梁城外的陈桥,时值寒冬,契丹人并不供给晋军降卒衣物粮食,晋军士卒苦不堪言,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见到杜重威和李守贞出行,纷纷咒骂于道,但两人丝毫不见愧色。
耶律德光称帝,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由于辽军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镇节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镇军反抗的浪潮。
不久,有群盗截断澶州的浮桥,耶律德光担心退路被截断,遂遣天平军节度使李守贞领军返回汶阳。
后晋北京留守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并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中原各地纷纷归附。
辽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难治”,率主力回师北上,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天平节度使兼侍中李守贞奉表归后汉,被任命为护国军节度使,加兼中书令,拜太保、移镇河中府。
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命幼子刘承佑承继帝位,刘知远在弥留之际,担心杜重威反复无常,遂授意众托孤大臣伺机除之,宰相苏逢吉等人矫诏诱杀杜重威及其三子。
刘承佑即位,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守贞,封守太傅,进封鲁国公。然而,李守贞得知杜重威死讯后,内心更加惶恐不安,他一方面广招亡命之徒,蓄养死士,修筑城防工事,训练军队,暗结契丹;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长期执掌禁军,战功显赫,深得禁军人心,加上后汉政权建立不长,天下诸镇与刘知远并无深厚的渊源关系,人心不附。
此外,天子年轻且刚刚继位,朝中执政大臣都是其后辈,所以对朝廷很傲慢。
前永兴军节度使赵匡赞的亲信部下赵思绾,因惧怕后汉朝廷追究赵延寿父子,勾结契丹之罪而牵连自己,遂纠结数百牙兵占据永兴造反,同时派使者到河中府送御衣给李守贞,表示愿意投靠。
李守贞本就有反叛之心,加之听信术士之言,认为自己有天命在身,遂反,自称秦王,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凤翔巡检使王景崇,与节度使侯益不睦,加之侯益的中伤,亦不愿回京,遂鼓动军士拥戴自己为凤翔节度使,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反而调其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