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热’和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是否也在无形中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比如对张居正改革的描绘,是否过于侧重其个人的魄力与悲剧,而淡化了他政策在执行层面给底层带来的真实负担?
甚至——”
秋伊人微微蹙眉,道,“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迎合了我们对‘力挽狂澜’式英雄的浪漫想象?”
任无锋很是赞赏的看着女孩,微笑道:“你说得很精辟。
黄仁宇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深度框架,揭示了‘为何失败’的深层逻辑。
而当年明月则赋予了历史动人的温度与传播力,回答了‘为何铭记’。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维度。
就像欣赏艺术——”
他凝视着秋伊人的眼睛,目光淡然,神态从容,道,“我们既需要伦勃朗式的深刻光影解剖灵魂,也需要德拉克洛瓦式的浪漫激情点燃心灵。
张居正的改革,在黄仁宇的镜头下是制度困局的缩影,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是个人奋斗的史诗。
两者都是‘真’,只是聚焦的层面不同。”
秋伊人若有所思,但是提出了其他的想法……
话两人的题由此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展开:
从两部着作对具体人物如海瑞、戚继光刻画的异同,探讨历史书写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从“一条鞭法”在黄仁宇笔下的技术性失败与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政治博弈,引申到政策理想与现实执行的永恒矛盾;
甚至就两部作品所代表的学术史观(宏观结构分析)与大众史观(人物传奇叙事)在当代的意义,也展开了深入讨论。
历史系高材生的秋伊人广博的史料信手拈来,从《明实录》到地方志,分析鞭辟入里。
任无锋则以敏锐的直觉、跨学科的视野和独特的宏观视角,常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洞见,将时代变迁、社会心理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互印证。
思想的火花在秋夜的星河下激烈碰撞、四溅。
阳台上的空气,也充满了智慧碰撞的愉悦与灵魂共鸣的馨香。
只是夜渐深,也渐凉。
“你觉得,我们读历史,穷经皓首,到底在追寻什么终极答案?”
秋伊人在最后收尾时候问道,“是冰冷、绝对、如同考古地层般确凿的‘真相’?
是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