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史诗,其诗性高于史实,写抗战文学不仅要通过文本向读者揭示真实的战争本质,还理应提炼超乎历史纪录之上的文学价值,化苦难为艺术、凝血泪为明珠,唯此,才能摆脱个人对历史叙述的禁锢和控制。”
\n
“说实话,林有成这几部抗战文学,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
\n
在场的编辑自然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讲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描写了十几户人家、一百余人的遭遇,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之魂,让人震撼。
\n
“没错,不过说起来,林有成这位同志似乎真得并没有在意文学潮流,现在都说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他明明写过先锋性质的,但是现在却是一直在写抗战文学。”
\n
“是的,抗战文学之前是在抗战时期出现的文学,林有成却是还在写这样的文学故事,真得难得,他要是继续写抗战文学,会不会太陈旧了。”
\n
这话一出来,现场的气氛有一瞬间的沉默。
\n
之前《当代》认为路垚的《平凡的世界》创作手法太过现实陈旧,直接退稿。
\n
至于,抗战文学陈旧?
\n
这话可不敢随便说。
\n
虽然说抗战文学是那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投入了民族解放进行的特有文化抗战,像萧红的《生死场》,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战争场景的记录,也有战时民众生活的写照,但这并不意味抗战文学就不适合现在的文坛。
\n
“《风声》这样的抗战文学作品可一点都不陈旧。”
\n
秦朝阳作为杂志社的主编,这个时候自然要表态,说道:“林有成那几篇若是投给《当代》你们觉得不应该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