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归德府文庙,保存着一幅明代的《陋巷苦读图》:画面中的颜回坐在茅屋中,窗外飘着雪,他却赤着脚在竹简上写字,身旁的炭盆早已熄灭。图旁题着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露餐风”,这让我想起现代学者钱钟书的话:“真正的学问,是在寂寞中开出的花。” 颜回的 “好学”,从来不是为了博取功名,而是像陋巷中的野草,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执着地向着阳光生长。
颜回在陋巷中的修行,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简朴上,更体现在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自己和颜回谈论一天,颜回都没有不同意见,好像很愚笨,但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却能对所学知识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非愚笨,而是在默默吸收和消化知识。
这种默默修行的方式,让颜回能够深入理解学问的精髓。他不像子贡那样善于言辞,也不像子路那样勇猛果敢,但他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潜心钻研,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颜回在陋巷中践行着这一治学之道,通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和品德。
陋巷的简朴生活还培养了颜回坚韧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这种坚韧的意志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这也是他能够做到 “不迁怒” 的重要原因。同时,艰苦的环境也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待错误更加谨慎,从而做到 “不贰过”。
四、短命与不朽:学魂的时间悖论
山东邹城孟庙的 “养气亭” 旁,有株千年古柏,树干虽已中空,却仍年年抽出新枝。当地人说,这树像极了颜回 —— 生命短暂却精神不朽。《论语?先进》中,孔子在颜回死后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这份痛惜,不仅是为弟子的早逝,更是为一种稀缺的好学精神的陨落 ——“不迁怒,不贰过” 看似简单,实则是对人性弱点的极致超越,如同古柏在风雨中保持挺立,需要非凡的毅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据《礼记?檀弓》记载,颜回的葬礼极其简朴,“有棺而无椁”,子贡见状便变卖马车为他添置椁木。孔子却说:“回也视予犹父,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