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某说:“君之善意可嘉,但当赠于急者。” 王某不服,海瑞便拿出《论语》,指着 “周急不继富” 说:“这是孔圣人的规矩。”
杜佑的批注,点出了孔子 “釜庾之制” 的精髓:圣人所规定的量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一种基于人心的判断。这种判断,考虑的是受助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数字衡量。在现代社会,我们在进行慈善救济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受助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范仲淹的《义庄规矩》,是对孔子 “不继富” 思想的具体实践。他明确规定,有田产的老人即使年老也不给予粮食救济,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属于 “急难” 之人。这种做法,确保了义庄的粮食能够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范仲淹的话 “若给富者添粮,便是夺贫者之食”,深刻地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本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富者的过度帮助,必然会损害贫者的利益。
海瑞处理的 “赠粮案”,则体现了他对 “周急” 的坚定坚持。他没有因为王某是乡绅,并且捐了大量粮食,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粮食分给了真正缺粮的流民。这说明,在济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善意所迷惑,而应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将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海瑞引用孔子的话来回应王某,也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七、青铜量器里的现代刻度
在上海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展” 上,有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给虚拟的 “子华之母” 和 “贫户张三” 分配粮食,屏幕会实时显示孔子的评价。数据显示,70% 的观众会给子华之母更多粮食,理由是 “他是孔子弟子的家人”。这个结果让人想起冉有的选择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让善意用在刀刃上,却需要智慧。
现代慈善事业中,“周急不继富” 的理念演变成了 “精准帮扶”。在云南的扶贫点,工作人员会给贫困户发放种子和化肥,却给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提供电商培训 —— 前者需要 “雪中送炭”,后者需要 “授人以渔”。扶贫干部小李说:“我们的数据库里,每个家庭的收入、资产、技能都有记录,就像当年孔子看子华‘乘肥马,衣轻裘’一样,得先摸清情况再出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国际援助领域,这种理念也有体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向非洲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