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句话则体现了孔子对家乡学子的牵挂和担忧。“吾党之小子”,指的是孔子在鲁国的学生。关于“党”的含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以500家为一党,“吾党”即指鲁国,也就是孔子的故乡;也有人认为“党”更多体现“志同道合者”的含义。而“狂简”,朱熹在注释时认为是“志大而略于事也”,意思就是志向远大但行事简单、欠考虑;孔安国则注释“简”为“大”的意思,“狂简”即“志于大道”,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孔子担心这些学生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一定的才华,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他们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虽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如果不加以精心雕琢,就可能无法成为有价值的器物。在孔子的眼中,这些学生是他未来的希望,他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他也深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
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道德修养。他们为了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不惜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在鲁国的一次官员选拔中,有个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官职,四处送礼,拉拢关系。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却忘记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孔子知道后,非常痛心,他担心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将来不仅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还可能会危害社会。
有的学生可能空有远大的志向,却缺乏实际行动的能力。他们整天谈论着宏伟的计划,但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实现。有一个学生,他总是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变鲁国的政治局面。他每天都在谈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但却从不关心如何将这些理念和方案付诸实践。他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孔子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故乡,用自己一生的学识和经验,教导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三、教育情怀:归心背后的师者担当
(一)教育理念: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孔子一生,都将教育视为自己的使命。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古代,教育被贵族垄断,平民百姓很难有机会学习知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进入官府创办的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只能过着目不识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