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也应该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周代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从孔子的思想主张到后世的传承发展,再到现代社会的价值启示,“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一命题始终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它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更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和价值。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内涵,将其合理内核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尽管在现实中,坚守道德准则可能会面临误解和困难,但正如孔子所坚持的那样,唯有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为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六、跨文明视角下的礼仪困境与坚守
(一)西方文明中的忠诚与规范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类似 "尽礼事君" 的价值困境同样存在。古罗马时期,公民对共和国的忠诚被视为最高美德。西塞罗在《论义务》中强调,执政官应严格遵循元老院制定的礼仪规范行使权力。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皇帝崇拜兴起,恪守传统礼仪的元老院贵族反而被视为不识时务。小加图在凯撒独裁时期,仍坚持按共和制礼仪进行政治活动,最终选择自杀,其命运与春秋时期尽礼事君却遭误解的臣子如出一辙。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体系中,骑士对领主的效忠仪式充满严格规范。《罗兰之歌》中描绘的封臣宣誓礼,要求骑士以亲吻领主手背、跪地起誓等特定礼仪表达忠诚。但当教会与王权发生冲突时,坚守礼仪规范的骑士常陷入两难。托马斯?贝克特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既需恪守对英王亨利二世的封建义务,又要维护教会礼仪,最终因坚持礼仪原则被暗杀,成为中世纪版 "尽礼遭疑" 的悲剧人物。
(二)东亚文明圈的礼仪传承比较
在日本传统社会,武士道精神将 "忠君" 推向极致。《叶隐闻书》记载,武士需以绝对忠诚侍奉主公,甚至不惜切腹明志。织田信长时期的森兰丸,始终以严格礼仪侍奉主公,即便在本能寺之变中仍坚守礼仪规范,直至战死。这种对礼仪的坚守,既赢得后世敬仰,也常被同时代人视为迂腐。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曾批判:"徒守礼仪而不知变通,终将为时代所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