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换的粗粮,是高粱米,“大碴子”等粮食。
大碴子,指的是玉米粒干燥后的一种处理方法,东北的粘玉米较多,用这种粮食熬成粥以后,粥是比较粘稠的,配上咸菜,热乎乎的一碗,就已经撑得肚子滚圆了。
只是这种粥唯一的坏处,就是饱得快,饿得也快。
早上五六点钟吃饭,上午九点多就开始饿了。所以大多数的人家都会选择吃高粱米。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还是用炉子烧煤,或者木块(东北人换之为板子,发“瓣”的音)。家里的孩子多,高粱米极少用锅蒸,基本都是用大锅熬煮,然后捞出来吃。
高粱米跟“大碴子”相比,更耐饿,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消化能力更能更弱的小孩子们。
李家的孩子们,每一个胃都不太好,基本跟童年时期的饮食有关。
胃病,成了陪伴他们一生的病痛,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没有多少选择性的年月里,能有得吃,都比挨饿强。
起码每一刻人家都在竭尽全力地照顾着家人和孩子们,每个人也都想方设法地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李家,也是如此。
住在与李家隔着三条街的地方,住着刘玉琴的一个工友秦香梅。
秦香梅家只有一个孩子,条件更好些,所以也会经常用粗粮,来换李家的细粮。
李秀满肩负起了“换粮”的任务,每一次,都是她背着李秀间,领着李秀人,穿越三条街去到秦香梅家换粮。
但是这一次,秦香梅要换的细粮有点多,因为她的大姑子要来家里住两天。
秦香梅长得漂亮,比别人都更要体面,因而早就跟刘玉琴商量好了,多换些细粮。
往常,为了给孩子们调节饮食,刘玉琴都会在家里留一些细粮,逢年过节的时候吃。但出于对秦香梅的感激,也就答应了下来。
这换得粮多,李秀满拿不过来,刘玉琴做饭前,就喊着李秀满去找李秀城帮她拿。谁想李秀城就不见了人影儿,李秀满只好带着弟弟妹妹去找大姐。
百姓街不太大,李秀城活动的地方,除了跳皮筋的公园,就是她的好友陈华芳家。
李秀满先是去到了陈华芳家,得知大姐和陈华芳去跳皮筋了,她便带着弟弟妹妹前往公园。
哪知,在前往公园的路上,正在施工。
一条长长的土沟横在路上,想要去到公园,就必须从沟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