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站了出来,拱手道:
“武王所言确实有道理,不过,收购红薯,怕是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与各州各郡进行密切协调,需要特事特办,这红薯使当权力之大,又该让何人担任?”
杨彪的话,让众文武齐刷刷看向刘昊,确实,刘昊这一拍脑袋决定的事情,简直不能仔细探究。因为,这虽然对二州百姓有巨大好处,但是,若是冀州、幽州收获了大量的红薯,朝廷进行收购就是一大笔钱财,甚至收购的粮食巨量,红薯存储不易,必须要快些运送到其他州郡消化、卖掉,这些都是巨大问题,其他各州各郡各县都需要大量官员、官吏进行配合。
刘昊说的简单,朝廷无疑要花费巨量的人力物力。
只不过,坐在王座上的刘昊看了一眼杨彪,道:
“这又有何难?由朝廷派出绣衣御史便是,绣衣御史红薯使,专职红薯之事,凡各州各郡各县的州牧、郡守、县令皆需配合!”
刘昊毫不客气道,但是说出的话,却令众文武躁动。
绣衣御史,这是在汉武帝的时期出现的,是属于朝廷亲派的监察使者,因为出访地方时穿着绣衣而闻名,可以巡视地方、查地方官员的贪腐,乃至直接镇压起义叛乱,权力较大,甚至都直接可以调动军队。
为了保障幽州、冀州两州的红薯事宜,刘昊竟然要派出绣衣御史!
这时,大司马刘虞微微沉吟,便站了出来,拱手道:
“老臣倒是认为红薯之事颇大,应该派出绣衣御史,毕竟,如今天下各州皆缺粮食,大批的红薯收获,并加快转运各地,让很多的百姓有红薯吃,这对于朝廷便是紧要大事,甚至,到了紧急时刻,绣衣御史红薯使当可就近调集官兵、军队,便宜行事!”
“不知武王可有人选?”
刘虞支持刘昊,让众文武纷纷震动。
刘昊则是看向刘虞目光充斥一抹笑意,在民生上,与百姓为利上,两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接下来,蔡邕、杨彪、黄琬、马日磾等公卿思虑后,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支持。
“本王以为戏志才当可任绣衣御史红薯使一职!”刘昊说道。
寒门出身的戏志才听到刘昊点自己的名字,又惊又喜,忙拱手站了出来。
“武王推荐戏志才,朕也感觉合适,如此,尚书令,传朕旨意,便任命戏志才为绣衣御史红薯使,必须保证好北方二州红薯之事!”
刘辩倒是不迟疑,直接爽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