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源于欲望,当有能力完成欲望时表现为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婴儿有何欲望?又如何表现这种行为?既没有又如何定性其本善或者本恶呢?”
“如看到可以实施行为的人行善或者行恶,就定性为人性本善或者本恶,那婴儿就不算人吗?行善或者行恶的人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性吗?”
他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听者的头上陆续冒出一个个小问号,他们有点懵。
而他也不想在这里做解释,淡淡地说道:“这个题目太大,我们以后探讨,这时说出来就是证明智慧源学的特点。”
“孟子与荀子能够发扬夫子儒学,不以注解夫子所言而固步自封,在《论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悟透智慧源学深刻内涵的表现啊!”
陈恪慨叹一声继续说道:“我从兵学转入到八大家,再对八大家的学说进行分类,然后又转入到孟子、荀子,就是要论证一件事,《孙子兵法》里的计篇为何没有计策?”
他又将话题转到《孙子兵法》身上,众人的脑子只能跟着他的声音走,然后听他说道:“计篇是用来告诉学习者如何使用计谋的基础学,也就是智慧源学。”
“这一篇用五事和诡道来说明庙算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先做好自身与敌方的实力统计,然后进行计算以得出胜败的概率。”
说到这他再次闭嘴,而四周却鸦雀无声。
没人提问他就要继续说:“这是实施所有计策的基础,也是可以延伸到治国、理事、学习、农耕、商业各个领域的智慧源学,所以我要单独讲。”
“以治国为例,全国有多少人口、多少耕地、多少河流,哪个地区富裕哪个地区贫穷?这些基本情况若不能清清楚楚,如何施政?”
“再以学习为例,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盲目跟风,你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尾巴,成不了大器。”
“我要提醒各位,当你学好智慧源学时就要考虑一件事,是想一生碌碌无为、还是想有所成就?如想有所成就就去学习自己擅长、喜欢的学术。”
这堂课他讲完了,立刻有人高声问道:“请问先生、何谓同学?”
这位仁兄准备了很长时间,一定要做第一个提问者?
这个问题好回答,陈恪朗声回道:“同学就是同时学习的意思,我在台上讲你在台下听,不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在学习。”
“我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