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突然说起军事上的事,让陈恪将此王韶往彼王韶身上靠拢。
心里升起这个想法,看看这双渴望的眼神,又转脸看看王掌柜,低声问道:“可以说吗?”
他一直使用淡淡的语气,就是为了保持高大上的形象,但涉及到人家儿子的未来他就不能不慎重了,转脸询问一句,见王掌柜轻轻点点头,听他低声回道:“犬子喜欢军事,请先生不吝赐教。”
王掌柜表态了,陈恪转向王韶淡淡地问道:“你既询问军事,一定看了不少兵书?”
“是...”王韶急忙回道:“学生看过《孙子兵法》、《吴子兵法》......”
他所说的正是北宋颁行的《武经七书》,是军事指挥官的必读之书。
但这里有个问题,大家都在看这七本书,如何评判谁的水平高呢?
王韶有答案,“战场上见高低。”
这个答案很标准,问题却是见了高低之后怎么办?
就像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的结果是只能等着灭国了。
王韶还是有答案,“赵王用人不当。”
这个答案还是很标准,古来已有定论。
于是陈恪问道:“你认为由廉颇领兵就一定能赢?”
王韶回答:“纵不能赢,但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陈恪轻叹一声,缓缓回道:“不论廉颇还是赵括都是败局已定,解决不败的唯一办法就是撤军。”
他说出这个结论,不仅王韶惊讶,就连王掌柜也惊讶。
纸上谈兵的故事由来已久,结论也非常一致,而陈恪却有不同意见,详细解释道:“战争分为局部战争和举国战争两类,局部战争,统帅的军事能力非常重要,而举国战争,统帅的能力已落在其次。”
这时他就不能用淡淡的语气了,军事从大了说决定国家的命运;从小了说决定了许多将士、百姓的生死,语气必须庄重。
但对王掌柜父子来说,他这个语气没问题,可说法却让人惊讶,大家已经习惯统帅说了。
陈恪知道古人对战争的看法,这时还没形成综合国力的概念。
但他不能说出这个新名词,于是问道:“赵王为何要临阵换将?”
这时的王韶不敢再说答案,恭敬地回道:“请先生明示。”
陈恪叹口气说道:“因为支撑不住了,四十余万大军每天需消耗多少粮草?而赵国又能供应多少粮食?”
“赵军的这些士卒都是青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