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李琩笑道:
\n
“河北的怨气不小,江南的怨气什么时候小过呢?半数以上的粮食要供应京师,赋税之重仅次于河北,这个地方是要好好安抚的,朕对别人不放心,只能是你去,元载这次去江南,势必与本地世家发生冲突,你要在中间做这个和事老,朕给不了他们别的好处,只有一点,可以让他们做官,你也不要乱举荐,总是要给朕挑选一些真正可用的大才。”
\n
别说江南了,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一带,本地世家做官的主要方向,还是在本土。
\n
他们怎么做官呢?贿赂主官,由主官辟易。
\n
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将地方人事的任命权全部收归中央,但凡有品的,都由吏部直接任命,但是进入唐朝以后,慢慢就乱套了,大家逐渐发现,朝廷派去地方的官员,在本地很难施展开,那么施展不开,赋税就会出问题。
\n
赋税出问题是要丢官的,所以官员们不得已,必须求助本地世家,那么因此也为本土世家开通了一条做官渠道。
\n
这条渠道,朝廷是默认的,没办法,你不让人家来中枢,你还不让人家任职地方的话,乱子绝对少不了。
\n
那么长此以往,江南的本土势力几乎伸展到了官府的各个部门,没有大乱发生,一切还能维持,一旦起了纷乱,他们这帮人也会跟着跳起来。
\n
所以永王之乱,李璘很大可能就是被江南士族集团怂恿的。
\n
李琦还是疑惑道:“陛下的意思,是让他们去洛阳,甚至是长安做官?中书门下能同意吗?”
\n
当然不乐意了,武则天时期来自河北与江南的官员,清一色科举出身,是走的朝廷正统路子上来的,所以不好反对,但若是破格任用,反对的声音绝对小不了。
\n
由此可见,科举简直就是维持国家稳定的超级超级超级政治手段,没有任何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