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我几乎每天都去偃月堂,只是你没有见到我罢了,我就在右相后面的屋子里,与一干幕僚胥吏在一起,”
\n
喝完这顿酒,回程的路上,薛和霑与李琩同乘一车,道:
\n
“偃月堂的后堂,才是整个大唐的财政中心,一切财赋政策皆出自那里,我以前对这些不了解,此番来长安,才知道我大唐财政之弊端,已经回不了头了。”
\n
说罢,薛和霑长长的叹息一声。
\n
李琩皱眉道:“继续说,我听着呢。”
\n
薛和霑道:
\n
“问题的根源,我个人认为,就是藩镇制度,藩镇的建立,固然为我大唐守卫疆域,开疆拓土,四夷臣服,但藩镇的开支已经是我大唐最大的累赘了,若非右相四处找补,早就出问题了,但是这么个找补法,将来一旦出问题,根本已经无从解决了,朔方、陇右、范阳、剑南,沃野之地,但是为了供养军士,留州比例越来越高,上缴朝廷的赋税越来越少,总是靠河南与江南维持局面,早晚会维持不下去的,但是眼下想要改革,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n
他现在差不多算是李林甫的财政幕僚了,已经全面参与进了相府的财税审查和制定当中,参与的越深,越是胆战心惊,也彻彻底底明白,眼下没有人可以替代李林甫。
\n
如果现在换掉李林甫,大唐立时就出问题了。
\n
而李琩也明白薛和霑所谓的改革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改革不是靠大臣,得皇帝点头,弱一点的皇帝还可以在大臣的劝谏下推行改革,强权皇帝,大臣是劝不动的。
\n
李隆基眼下就是一个劝不动的货色,因为一旦改革,势必牵动全国,是非常复杂且困扰,而且每一步都不能出问题,耗时极长的国家级政策变动。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