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食的土地,纷纷被这些人买去种了水果。
至此,吐谷浑陷入了缺粮的怪圈。
人越多,水果越多;水果越多,钱越多;钱越多,人越多。
这些年,人口、水果产出和收入是蹭蹭往上涨,就是耕地越来越不够,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全国都要靠打邻居秋风来勉强维持生计。
到最后,打着打着秋风,把邻居逼红了眼,唐军来了,吐谷浑没了!
但现在,有了秦琼的承诺,虽说吐谷浑国祚没了,但起码族人再也没了缺粮之忧。
有了大唐帮忙兜底,不仅可以放大接受流民的限制,还有了更多人手去开荒,把那些用来种粮食的土地改成葡萄园,这一来二去可都是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慕容允立你死的好啊,要不是你整天挑衅大唐,把唐军引进来,他们哪里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瞅着放出承诺后,一个个眉开眼笑的胡人,秦琼心里更是心情舒坦。
按李斯文的设想,只要大唐每年供应一定的粮食,那从此以后,吐谷浑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做大唐的附庸,再不敢生出一丝异心。
尤其是等到李斯文受封沧海道大总管,驱使大唐水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将美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海外诸国。
产品不愁卖,酒业和毛纺业自然会愈发兴隆,水果和羊毛的需求激增,那种水果和牧羊就成了吐谷浑最挣钱的行业。
而等所有胡人都意识到,种植水果和牧羊的巨大利润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上至达官权贵,下至吐谷浑百姓,都会前仆后继的闯进这两门产业。
前者占据吐谷浑最为肥沃的土地,后者足迹遍布戈壁荒漠,吐谷浑再没有一块空地可以拿来种粮食。
本来西域就缺粮,又在逐年的扩张下失去了产粮的土地,他不被卡脖子谁被卡脖子。
而随着时间推移,胃口越来越大的地主乡绅,必然会为了更大的利益抢占其他土地,千方百计的诱骗百姓卖地,大肆收购牧羊的戈壁...
胡人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必然会和西域流民一般,扶老携幼,去寻找下一个可以安身的国家。
至于去哪里,当然是吐谷浑的宗主国,经营多年,在胡人眼里遍地都是发财机遇的大唐。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只要这两个厂子顺利推广下来,那吐谷浑的命脉和支柱便握在大唐手里,全看大唐脸色吃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