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对于高振东的意见,他还是愿意多听听的。
\n
“只要成本没问题,空间也够,个人感觉倒是没什么问题。”高振东长舒一口气,别往坦克上装就行,其他您随意。
\n
其实就是把装甲输送车当青春版步兵战车使嘛,这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多了去了。
\n
装甲部队在步兵战车不够的时候,拿装输暂时顶编制,倒也不是不能使,这种配置,反而能在这种情况下增强装输遂行步战任务的能力。
\n
“那固定翼飞机上?”陆军想起来,空军有伊尔-10,而且还有意把最新的轻型轰炸机改进为专职对地攻击的攻击机。
\n
要是这些飞机上装上这东西……那不得美死。
\n
然而高振东一句话就浇灭了他们的希望:“这东西红外测角加线导的,装到固定翼飞机上不合适。”
\n
结构简单便宜,自然就有便宜的坏处,这种制导方式固定翼根本不能用,得用别的。
\n
在一片祥和中,赤剑-61式反坦克导弹最终定型,除了高振东之外,与会者都没想到,这个导弹的生命力之长,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n
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篇名为《反坦克导弹60年》的专访,采访的是长剑机械厂的总工,说起赤剑-61式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时候,他发出了长长的感慨。
\n
“当时参会的老前辈们,都想象不到,这型导弹能伴随我们的陆军,走过整整60年。作为我军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每当想将它换下来的时候,却又发现只要改一改,换换弹头、推进剂、制导系统,就能够以很低的成本满足更新的需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最早的导弹架构设计者——高振东同志,他设计了一个极为优秀的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兼顾了成本、扩展、和性能,让这枚弹能生生熬死它的无数后辈,一直活跃在装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