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不堪。天色已晚,窗外下起了大雨,雨滴打在玻璃上,如同无数细小的生命在哭泣。
走出法院,我看见了那两个孩子——小琪和小安,站在台阶上,浑身湿透。看见我时,小安扑进我怀里,大声哭喊:"姑妈!爸爸不是坏人!警察叔叔都说他会被放出来了!"
我的心脏仿佛被重锤击中。他们还那么小,却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周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真相,竟要被一个杀人犯的谎言掩盖。
回家路上,我翻看手机,发现社交媒体上一片哗然。有人说周慧自作自受,有人说我多管闲事,还有人开始挖我的隐私,质疑我的动机。"一个未婚的姑妈,为什么要插手弟媳的事?"有人这样写道。
更令我震惊的是,陈博文的"完美受害者"人设开始发酵。有邻居声称他是个"模范丈夫",有网友质疑周慧的品行,甚至有人翻出她年轻时的恋爱史来证明"她本身就有问题"。而刘翠的家人则收到恐吓,不敢再作证。
我闭上眼睛,周慧的面容浮现在黑暗中,她最后的笑容与此刻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弱者的呼喊被淹没,加害者反而赢得同情?
我决定不再坐以待毙。我开始整理所有证据,从周慧的病历、聊天记录到她最后的录音——那段她哭着说自己害怕回到那个家的声音。我还联系了周敏医生,她愿意提供专业意见,证明家暴与精神创伤的关联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二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几乎住在了律师事务所,每一份证据都反复推敲,每一个可能的质疑都提前准备好应对。
那天晚上,我再次梦见周慧。她依然那么美丽,穿着我们大学时的情侣装,笑着说:"阿颖,你看,连你都结婚了。"然后她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一片血迹。我惊醒,发现枕巾早已湿透。
我打开电脑,发现了一个匿名论坛帖子:"陈博文家暴案真相调查"。发帖人列举了种种证据,指出陈博文有长期家暴史,还曾因骚扰女性被警方约谈。更令我震惊的是,有人在下面回复:"我认识他,他在医院工作时就经常骚扰女同事,莉莉只是其中一个。"
第二天一早,我按着地址找到了发帖人——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自称是陈博文以前的同事。
"我知道这个案子后,回想起以前的事,"他低声说,"陈博文在医院时就名声不好,经常言语骚扰女同事。莉莉只是其中之一。但他手段高明,懂得包装自己,大家都拿他没办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